“你家现在种枇杷一年收益能有多少?”7月31日,在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万亩枇杷现代产业园区,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向观音铺枇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再平问道,“现在一年收益能达到20万!”
当天,来自贵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多名院士专家,和近名来自全省的科技示范农场主齐聚一堂,参加由省农科院举办的“特色川果院士专家论坛”,并现场考察由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的德昌县乐跃镇万亩枇杷基地和西昌太和镇葡萄示范基地,通过“大专家带小专家,小专家带土专家,土专家带农民”,为枇杷、葡萄等全省特色水果产业培养技术人才,为产业提质增效建言献策。
杨再平不仅是合作社负责人,她还是一名在省农科院园艺所果树专家谢红江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科技“土专家”,带动高丰村从一个人均收入0多元的偏远乡村,成为德昌县亿元枇杷产业核心产区的富裕村。
论坛上,院士专家们围绕山地农业、葡萄产业、蚕桑产业、马铃薯产业以及四川特色水果发展优势等主题,对川果在品种改良、技术升级、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等全方位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四川特色川果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助力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高端会谈。
“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已达39.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用量依然偏高,农药绿色化是根本上实现农药减施的有效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在《绿色农业创新与发展》主题报告中表示,并重点介绍了新型高效喷药设备等方式对提高农药利用率的优势、以及高效低风险小分子绿色农业创新方向。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方金豹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与未来》主题报告中提出,四川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全国第二,但单产低、亩产值低以及规模化园区效益差等仍然是困扰四川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方金豹建议,未来全省猕猴桃行业应在规划制定、园址选择、建园标准、种植技术、采收时间等多方面着力。
“近两年,随着随着科技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和院士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每一次交流机会都让我受益匪浅,农场就需要科技才能发展,农民依靠科技才能致富。”杨再平告诉记者。
文/图:阚莹莹闻亚
编辑:范莉
审核:左杉